为何霍克斯是《电影手册》头号偶像?解密“霍克斯式女人”
《电影手册》那帮法国影评人,特吕弗、戈达尔他们,当年搞出“作者论”的时候,眼里的头号偶像是个美国导演,叫霍华德·霍克斯。
《电影手册》那帮法国影评人,特吕弗、戈达尔他们,当年搞出“作者论”的时候,眼里的头号偶像是个美国导演,叫霍华德·霍克斯。
这位被法国新浪潮导演们奉为偶像的美国电影大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形象——她们聪明、勇敢、能和男人们打成一片,但最终还是逃不出某种看不见的框架。
20世纪50年代,一群法国青年电影人,在一本叫《电影手册》的杂志上掀起了一场电影革命。他们崇尚导演个人风格,提出了“作者论”——电影导演就像小说家一样,是作品真正的创作者。
他们认为导演是电影的真正创作者,电影的价值来自导演个人风格的表达。在他们心中的“作者导演”榜单上,美国好莱坞导演霍华德·霍克斯是一直被提到的名字之一。
美国导演霍华德・霍克斯的电影就是这样,法国《电影手册》那群挑剔的影评人,当年把他当成头号偶像,不是没道理的,尤其是他镜头下的“霍克斯式女人”,至今看仍有嚼头,甚至比不少国产片里的女性形象更戳人。
在当时还算年轻的《电影手册》杂志上,一群关系颇为密切的法国电影呆子(特吕弗、里维特、戈达尔等)首次提出了「作者论」,认为导演的作者风格是决定一部电影价值的最重要标准。
《疤面煞星》(1932)中最迷人的场景之一关乎于热血偾张的暴行。在一个从行驶的汽车上抛下尸体的镜头和一个黑帮分子兴高采烈地拆开装满汤姆枪的箱子的镜头的交相衬托下,穿插了冉冉升起的暴徒托尼·卡蒙特(保罗·穆尼饰)接待他老板的情妇波比(卡伦·莫利饰)来访的插曲。